渭南市华州区郭氏宗亲联谊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郭公史记 > 人物评价

闲聊郭子仪与李白

  • 索引:591
  • 发布时间:2020/1/11 11:21:0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闲聊郭子仪与李白

郭谦贤 2020.1.8.

郭氏文史钻研久了,对于郭子仪与李白两人之间的关联,免不了需要详加考证、梳理及辩误,并进行史料考源、史据辩析及史实认定。

    郭子仪比李白大四岁,他俩一文一武,一位是盛唐诗仙,诗酒人生,浪漫豪放;一位是大唐名将,四朝元老,功高盖世。所有的数据显示两人生平未曾共事,没有同时在同地、亦无鱼雁飞鸿留下。若说他们俩人是生死至交,曾经救了对方性命,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笔者先从历史上各家说法回顾这段传说,再依据研究郭氏文史之心得,做一个总结。

一、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陕西渭南市华州区)。20岁时以武举从军入仕,其后30年由初级军官逐步升迁为高级军官,53岁时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59岁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重整大唐河山,从此闻名于世。之后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单骑退回纥,大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受封代国公、晋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又加太尉,享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一生富贵寿考,繁衍安泰。

二、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四川绵州,25岁出蜀游历,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湖北安陆市、广水市。李白42岁时唐玄宗赏赐为翰林供奉,自此声名大噪,但仅仅一年多李白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继续游历各地。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55岁)正在华山、宣城、庐山等地,次年赴寻阳湖北黄梅县加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与唐肃宗争斗失败被杀,李白也获罪入狱,后改为流徙夜郎,途经巫山时遇赦(59岁),在江南漂泊一年后又想追随李光弼讨伐安史叛军,但中途因病折回。次年李白投奔族叔李阳冰当涂县令,不幸于11月病逝,享年61岁,葬当涂龙山,55年后李白墓改迁当涂青山。 

三、杜甫,简评

虽然郭李二人生平没有交集,但各自成就广为世人称誉。接着谈一谈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712~770),杜甫比李白小11岁,出生世家,父杜闲官至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青年即外出游历,24岁在洛阳进士考试落第,33岁与李白相遇同游,杜甫对于李白的文才非常钦佩,曾写过一篇《饮中八仙歌》歌颂李白与好友等豪饮情景。杜甫仕途不顺,且于安史之乱爆发时曾被叛军俘虏,幸得郭子仪大军救出,后逃难入蜀。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有许多诗篇描写郭子仪之功绩,其中一首曰:

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

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

由于亲身的经历,杜甫对郭李二人有句简评“武有郭子仪,文推李太白”,后世文人每谈及此,自然会凭添了许多遐想与传说。 

四、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李白逝世80年后之唐会昌三年(843),裴敬(秘书省校书郎)倾慕李白才气,曾四至青山拜谒李白墓,并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碑文。碑文中有关李郭互救一事首度见诸于世:“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李郭互救,知人报德,乃文坛佳话,名人轶事。若真有此事,岂可不大书特书。但自李白逝后至裴敬立碑80年间,与李白相识者于撰写李白生平时都未曾记载。李阳冰《草堂集序(762)》、魏颢《李翰林集序(764)》、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790)》、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817)》等文均未见记载,李阳冰是李白族叔、魏颢亲见李白其人、范传正与李白有通家之好。凡此种种都指向裴碑是孤文单证,不足相信。 

五、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2 李白传

李白逝世后300年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也许因裴碑之故,宋祁等人亦将李郭互救,纳入李白传,并增加少许情节:“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六、乐史,《李翰林别集序》

李白逝世340年后,乐史930~1007撰《李翰林别集序》载:“白尝有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 

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传

辛文房于1304年撰成《唐才子传》李白传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八、陈耀文,《学圃萱苏》

明代陈耀文所撰《学圃萱苏》载:“郭子仪初在行伍,李白客并州,于哥舒翰帐中见之曰:此壮士也,目光如火炯人,不十年当拥节旄,屡脱其刑责。翰因署为牙门将。后子仪定安史乱,历诸道节度,及永王璘败,事干李白,子仪请以官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  

另外,杨慎、王琦、朱骏声、黄锡珪等人对于李郭互救一事亦有论述。综合各家论述,李郭互救可简列如下:

注:本表摘自罗联添教授1989 年 12 月发表于《台大中文学报》之李白事迹三个问题探讨 

九、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九卷

《警世通言》是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既然是文学作品,其内容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因此其中李白救郭子仪的故事,内容虚构成分居多。以下摘录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部分内容,与君共赏:

话分两头,却说天子深敬李白,欲重加官职。李白启奏:“臣丁愿受职,愿得逍遥散诞,供奉御前,如汉东方朔故事。”天子道:“卿既不受职,朕所有黄金白壁,奇珍异宝,惟卿所好。”李白奏道:“臣亦不愿受金五,愿得从陛下游幸,日饮美酒三千倘,足矣:”天子知李白清高,不忍相强。从此时时赐宴,留宿于金銮殴中,访以政事,恩幸日隆。一日,李白乘马游长安街,忽听得锣鼓齐呜,见一簇刀斧手,拥着一辆囚车行来。白停骏问之,乃是并州解到夫机将官,今押赴东市处斩。那囚车中,囚着个美大夫,生得甚是英伟,叩其姓名,声如洪钟,答道:”姓郭名子仪。”李白相他容貌非凡,他日必为国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待我亲住驾前保奏。”众人知是李滴仙学士,御手调羹的,谁敢下依。李自当时回马,直叩宫门,求见天子,讨了一道赦敕,亲往东市开读,打开囚车,放出于仪,许他戴罪立功。子仪拜谢李白活命之恩,异日衔环结草,下敢忘报。此事阁过不题。 

十、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三回

《隋唐演义》是长篇历史小说,初印于1695年。其内容有100回,纵述中国从570年至770年约两百年间政治势力的消长。李白救郭子仪故事在第八十三回,以下摘录部分内容,与君共赏:

英雄遭祸身几殒,幸遇才人,留得奇人,好作他年定乱人。

巧言能动君王听,轻信奸臣,误遣藩臣,眼见将来大不臣。

——调寄「采桑子」    

李白团圣旨许他闲散逍遥,出京之后,不即还乡。且只向幽燕一路,但有名山胜景的所在,任意行游。真个逢州支钞,过县给钱,触景题诗,随地饮酒,好不适意。一日行至并州界中,该地方官员,都来迎候。李白一概辞谢,只借公馆安顿行李,带了几个从人,骑马出郊外,要游览本处山川。正行之间,只见一伙军牢打扮的人,执戈持棍,押着一辆囚车,飞奔前来。见李学士马到,闪过一边让路。李白看那囚车中,囚着一个汉子。那个汉子,怎生模样儿?

头如圆斗,鬓发蓬蓬;面似方盆,目光闪闪。身遭束缚,若站起长约丈余;手被拘挛,倘辞开大应尺许。仪容甚伟,未知何故作困国。相貌非常,可卜他年为大物。

原来那人姓郭名子仪,华州人氏,骨相魁奇,熟谙韬略,素有建功立业,忠君爱国之志。争奈未遇其时,暂屈在陇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做个偏将。因奉军令,查视余下的兵粮,却被手下人失火把粮米烧了,罪及其主,法当处斩。时哥舒翰出巡已在并州地界,因此军政司把他解赴军前正法。当下李白见他一貌堂堂,便勒住马问是何人,所犯何事何罪,今解往何处。郭子仪在囚车中,诉说原由,其声如洪钟。李白想道:「这个人恁般仪表,定是个英雄豪杰。今天下方将多事,此等品格相貌,正是为朝廷有用之人才,国家之柱石,岂容轻杀。」便吩咐手下众人:「尔等到节度军前且莫解进去,待我亲自见节度,替他说情免死。」众人不敢违命,连声应诺。李白回马,傍着囚车而行。一头走,一头慢慢的试问他些军机武略,子仪应答如流,李白愈加敬爱。

说话之间,已到哥舒翰驻节之所。李白叫从人把个名帖传与门官,说李学士来拜,门官连忙禀报。那哥舒翰也是当时一员名将,平昔也敬慕学士之才名,如雷贯耳。今见他下顾,诚以为荣幸万一,随即将营门大开,延入。宾主叙坐,各道寒喧。

献茶毕,李白即自述来意,要求他宽释郭子仪之罪。哥舒翰听罢,沉吟半晌说道:「学士公见教,本当敬从;但学生平时节制部下军将,赏罚必信,今郭子仪失火烧了兵粮,法所难贷,且事关重大,理合奏闻天子,学生未敢擅专,便自释放,如之奈何?」李白说道:「既如此,学生不敢阻挠军法,只求宽期缓刑,节度公自具疏请旨;学生原奉圣上手敕,听许飞章奏事,今亦具一小折,代奏乞命何如?」哥舒翰欣然允诺道:「若如此,则情法两尽矣!」遂传令将郭子仪收禁,候旨定夺。李白辞谢而出。于是哥舒翰一面具奏题报,李白亦即缮疏,极言郭子仪雄才伟略,足备干城腹心之选,失火烧粮,乃手下仆夫不谨,实非子仪之罪,乞赐矜全,留为后用。将疏章附驿递,星驰上奏。自己且暂留于并州公馆中候旨,日日闲散逍遥。哥舒翰遂同手下文官武将,连本州岛地方上的官员,天天遂设宴款待,李学士吟诗饮酒作乐。不则一日,圣旨已下,准学士李白所奏。只将郭子仪手下仆人失慎的,就地正法。赦郭子仪之罪,许其自后立功自效。正是:

若不遇识人学士,险送却落难英雄。

喜今日幸邀宽典,看他年独建奇功。

郭子仪感激李白活命之恩,誓将衔环图报。李白别了郭子仪,并哥舒翰等众官,自往他处行游去了。临行之时,又谆属哥舒翰青目郭子仪。自此子仪得以军功,渐为显官,此是后话。


十一、研究郭氏文史之心得,总结

笔者长期研究郭氏文史,对于李白与郭子仪互救的传说,可以列举许多事证,令传说不攻自破。

(一) 郭子仪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建家庙,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郭氏(敬之)家庙碑”撰写碑文。庙碑的背面,刻有郭子仪历来官职,其中没有在并州(太原)任职记录。当然不会发生,郭子仪并州犯事之说。

(二) 郭子仪20岁时初入行伍,而比郭子仪小四岁的李白尚在蜀中。当然不会发生,郭子仪犯法,李白相救之事。

(三) 李白25岁出蜀游历,35岁曾住并州(太原)一年,但当时他只是个文人,没有影响力。而郭子仪当时大约是任职桂林都督府长史(五品官),驻扎在今广西桂林;或者是任职北庭副都护兼四镇经略副使(四品官),驻扎在今新疆。故当年郭子仪不可能出现在并州(太原)。

(四) 李白42岁时唐玄宗赏赐为翰林供奉,自此声名大噪,44岁离开长安,继续在各地游历。若是李白44岁在太原遇见郭子仪,当时48岁的郭子仪已经是右威卫将军、朔方节度副使(三、四品官)。当然不可能发生,郭子仪犯法,李白相救之事。

(五)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一云:“青莲集中无一字与子仪往来者,当其系狱时,以诗上崔涣、宋若思求雪,如果有德于子仪,岂无一字乞援?” 

(六) 有些地方流传李白赠郭子仪七言律诗:“忠武英声振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半壁宫花歌宴罢,满床牙笏肃朝归;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礽拜锁闱。” 其实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后代人的作品,因为此诗前二字“忠武”是郭子仪受封的谥号,依过世的年份判断,李白不可能提前20年预知此谥号。

(七) 全唐文录有许多郭子仪之上表及皇帝之答诏,若郭子仪有请官以赎翰林,或许可查到纪录。但是遍查史籍无此纪录,可见李郭互救一事应属文人雅士之虚构传说。

十二、结语与异想 

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下来讴歌真美的故事,不管史书是不是有记载,人民群众津津乐道,并深受其益。 

(此文太严肃了,故画蛇添足老仙神游九霄之外,不知所云。)

杜甫一句“武有郭子仪,文推李太白”引发世人遐想,裴敬立碑云“李郭互救,知人报德”文人争相传颂。老祖宗子仪公若生前有知,何妨对号入座。反正平定安禄山之乱东征西讨,因清渠之役“自请贬官”,当时为保诗仙李白再多加一条“解官以赎”何乐不为。

  老仙2020年1月8日书于台北市 

六、参考文献

[1] 李白,《李太白集》,旧称《草堂集》。

[2] 杜甫,《杜工部集》。

[3]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白传、郭子仪传…

[5] 乐史,《李翰林别集序》。

[6]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传。

[7] 陈耀文,《学圃萱苏》。

[8] 罗联添,《李白事迹三个问题探讨》,1989年。

[9]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九卷。

[10]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三回。

[11] 颜真卿,《郭氏家庙碑铭并序》。

[12] 赵翼,《瓯北诗话》卷一 李青莲诗。

[13]《全唐文》,与郭子仪有关之上表及答诏。

[14] 阎广勤,《李白救过郭子仪吗?》,2012年。

[15] 贾祝文,《李白于太原救过郭子仪》,2012年。

郭謙賢(1953~迄今)

郭謙賢,號老仙,郭子儀第44世孫,台灣新竹人。美國加州大學碩士,台灣電力公司總工程師,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退休後投入“郭氏源流、尋根問祖”實踐考察活動。為查證家族世系、澄清族譜遺誤,多次前往大陸尋根,走遍歷代祖先故居地,拜訪各地宗親與祠堂,廣泛收集譜牒資料,積極研究郭氏文史。正本清源,承前啟後,創建電子版《郭氏汾陽堂台灣新竹老仙家譜》,並在各地傳授尋根修譜經驗,爲傳承郭氏譜諜文化,貢獻研究成果與心得。

最新推荐

  • 毛泽东评说郭子仪毛泽东评说郭子仪

    毛泽东主席对有历史浓厚的兴趣,不但勤于读史,涉猎广泛,而且善于评点。对历代人物事迹,他每有所感,辄有评说。不但在他留下的读史批语和讲稿中,常就历史记载作出古为今用的新颖阐释,而且在与…

    2021-02-17浏览:158
  • 闲聊郭子仪与李白闲聊郭子仪与李白

    闲聊郭子仪与李白

    2020-01-11浏览:454
  • 郭子仪的境界郭子仪的境界

    那么这个“不学无术”的“学”,是什么呢?像我们看“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事成功或者失败,而没有后患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做到。我们从历史上来讲,只有唐朝郭子…

    2019-09-28浏览:357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