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郭建安
- 索引:89
- 发布时间:2017/7/4 8:34:5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回归传统,才能真正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催生巨大的精神共鸣……”
提及郭建安,在咸阳书画圈里知之者甚少,他属于那种真正能静下心来搞创作的“孤独派”。
厚重宏阔的家族史,自然而然成就了郭建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品格,而大时代的烙印,却留给他水低成川、热爱生活的性格特质和人生追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走进他位于地下室的“书斋”,一叠《海峡两岸名家书画集》置于案头,这本囊括海内外书画名家作品的艺术之葩,连年收录了他的书法作品,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广受好评,其作品也被当作礼物,走向海外,深受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际友人的喜爱和推崇。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西安的郭建安,从咸阳中学退休后更加情注墨坛、痴心砚池,并一发而不可收。
其字以揩书见长,师从大家,运笔老道,严整清秀,没有古怪新奇的泼洒,少有随心所欲的变通,是一字一念、字字传神的功夫,是一撇一捺、心无旁骛的专注。
“人生难得半日闲,翰墨池边种福田。”生活简单、交往不多的郭建安把退休后的大部分时光都给了书法。为写一幅《金刚经》,他能物我两忘,连写数日,他说:“一个字都不能错,错了整幅字就毁了!”正因为这分专注,使其揩书力透纸背、形神兼备、骨血丰满、气度不凡,弃狂、草、怪,寻精、正、立,正是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使其字金石有味,字字珠玑。
常言道:“柔日读诗,刚日读经。”自幼钟爱书法的郭建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加入当时刘自椟任会长的西安中山书画研究会,后又师从书界泰斗陈少默先生等,通临颜、柳、欧、赵及《兰亭》,研读中国书法史与文学史。在不断的艺术追求中,他认准了走传统之路,让书法艺术走的更远的信条。
为回归传统、发掘传统,以弘扬传统为使命,他专注于佛经中《金刚经》、《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经典《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的创作,将自身对艺术的领悟与追求凝练为“传统是根,悟性自身,最难是韵,功夫乃真,国学是本,静水流深”的创作理念。
他认为,书法最终是书写文化,特别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在长期探索中,他对《心经》情有独钟,博采众家之长,笔耕不辍,并获得巨大成功,被圈内人士美誉为“郭心经”。
近年来,他创作的《心经》、《金刚经》等书法长卷,先后被塔尔寺、归元寺、太平寺等古刹名寺珍藏,其题写的木刻楹联悬于西安著名景点湘子庙、为礼泉玉峰观的石碑题字等,备受游人喜爱,成为宗教文化和旅游事业有机的组成部分,为丝路茯茶的题字,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符号,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