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永庆寺
- 索引:62
- 发布时间:2017/6/19 11:03:19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永庆寺又称永庆禅院,位于华县柳枝镇黄安村东的沟峪河东岸凤凰山(又名“凤龙山”、“凤居山”下),在少华山北麓的国道之侧,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4342.8米。寺院坐南向北,四周绿竹环绕,山上翠柏覆盖,绿树成荫,山下平畴千田,田园似锦。据清《续华州志》记载,西汉末年,东汉之初,此地为高士辛缮隐居之所。一日,忽有大鸟伴栖于辛缮庐室巨槐树上,旬时不去,朝野称奇,人称鸾凤,因而名为凤居山或凤凰山。
永庆禅院自建寺以后,历代皆有高僧大德在此卓锡。三国曹魏时去西域求取佛经的第一位中土僧人朱士行,天竺国高僧鸠摩罗什、东晋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姚秦三藏法师,以及唐朝玄奘法师、都曾到这里静居修持。唐贞观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来此焚香参拜,寓居寺内。唐朝永庆禅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方圆四十里,僧众四百余人、为接纳各地信士的十方严林,极一时之盛。明朝禅宗长法师居此,重建庙宇,再塑佛像。据明朝碑文记载,彼时凤凰山顶有凤凰塔墓及碑刻,半山腰建有菩萨殿、天王殿、金刚殿等,厢房百余间,六小宝塔十余座。寺宇现模不逊当年。清朝永庆禅院仍然屡有增建。据民间传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僖太后与光绪皇帝等人移驾西安途中曾到永庆禅院敬香,并留下凤袍以作纪念。
寺内山门齐整,前院各列钟鼓二楼,中殿弥勒尊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四大天王,各执法器,威慑一方,韦驮天将,宝杵镇魔,昼夜护法,尊尊彩塑,形神各异,肃穆庄严;再进中院,即寮居旁宅,东西方三圣分供两侧,正中间原为僧人坐禅堂,今作大雄宝殿,外围有“玉猴寿桃”“龙戏牡丹 ”之石雕栏杆,造形别致,今存有脊兽头、琉璃瓦、柱顶石、石栏雕之残片,足以证明当年大雄宝殿之辉煌。
永庆寺内有山门照壁、千年黄杨、明代石碑和龙泉圣水四大景观。尤以千年黄杨最为著名。它又名罗汉杨,相传为东汉明帝建寺时院内所植,距今1900余年,原植二株,东西相向,现存活一株,长于院内东侧,此株冠若行龟,常年葱郁,生机盎然,此树有触一处而动全身之妙,细耳静听,可发游龙戏水之响。
1985年12月18日,华县人民政府公布永庆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庆禅院自建寺以后,历代皆有高僧大德在此卓锡。三国曹魏时去西域求取佛经的第一位中土僧人朱士行,天竺国高僧鸠摩罗什、东晋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姚秦三藏法师,以及唐朝玄奘法师、都曾到这里静居修持。唐贞观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来此焚香参拜,寓居寺内。唐朝永庆禅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方圆四十里,僧众四百余人、为接纳各地信士的十方严林,极一时之盛。明朝禅宗长法师居此,重建庙宇,再塑佛像。据明朝碑文记载,彼时凤凰山顶有凤凰塔墓及碑刻,半山腰建有菩萨殿、天王殿、金刚殿等,厢房百余间,六小宝塔十余座。寺宇现模不逊当年。清朝永庆禅院仍然屡有增建。据民间传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僖太后与光绪皇帝等人移驾西安途中曾到永庆禅院敬香,并留下凤袍以作纪念。

永庆寺内有山门照壁、千年黄杨、明代石碑和龙泉圣水四大景观。尤以千年黄杨最为著名。它又名罗汉杨,相传为东汉明帝建寺时院内所植,距今1900余年,原植二株,东西相向,现存活一株,长于院内东侧,此株冠若行龟,常年葱郁,生机盎然,此树有触一处而动全身之妙,细耳静听,可发游龙戏水之响。
1985年12月18日,华县人民政府公布永庆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